今年夏天,黑龙江五常遭受洪涝灾害,部分稻田不同程度受灾,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五常大米收成的关注。10月3日,总台账号“新闻联播”制作发布的短视频《主播潘涛到黑龙江五常探“米”,比大米更香的还有什么?#主播说联播》,登上了“象舞指数”总台短视频周榜(10月1日—10月7日)。主持人潘涛深入五常,将五常大米从种植生长、自动化生产到销售物联等全链条进行了全景式呈现。真实可感的现场画面、权威且亲民的主持播报,即时互动的体验交流,实现了新闻评论由“文字播报”向“影像传达”的转变,充分满足了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形成了“短视频+新闻评论”的全新样态。
巧用场景化叙事,提高信息的触达率
不同于以往《主播说联播》的演播室场景设置,这期短视频将新闻场景分别设置在了五常稻田、五常大米自动化加工车间和五常农业物联网服务中心三个地点。视频开头,随着主持人潘涛的出场设计和开场介绍,流畅切换的画面将黑龙江五常一望无际的稻田尽收眼底。
这不仅为受众提供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更重要的是通过金色稻浪随风起伏的全景铺陈、收割机忙碌工作的航拍镜头、颗颗饱满的稻粒特写,用真实且直观的画面直接回应了广大观众对于五常大米收成的关切。
在五常大米自动化加工车间里,现场画面为观众展示了敞亮整洁的车间环境和高度自动化的设备装置,主持人介绍了稻谷经过清杂、去石、脱壳等8个环节99道工序最终通过严格“考试”成为合格五常大米的复杂流程。这种新奇的新闻场景和极具动感的新闻画面,不仅能够使受众快速进入主持人所呈现的叙事空间和认知模式,更加提高了信息的触达率与可信度。
突出主播“中心化”,提升表达的亲和度
这则短视频左上方“新闻联播”的标识虽然彰显了传统电视节目所具有的专业化和权威性的特点,但是新闻整体拍摄剪辑重点和播放风格则更加符合网络平台的传播规律和社交属性。在视频中,主持人潘涛的形象始终占据整个竖屏的主要位置,受众能够清晰地看到潘涛表情的变化和肢体的动态。
在五常农业物联网服务中心,潘涛在向观众介绍五常大米溯源系统的时候,还专门拿出手机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一系列的产品信息随之出现在主持人的手机屏幕上,替代式的体验和有效的互动模式构成了一种能够与观众即时对话的叙事空间。
此外,潘涛的话语风格也非常轻松自然,口语化表达方式弱化了新闻播报的仪式感。主持人在描述金色的稻浪时,还忍不住唱了起来道:“远处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稻’浪”,打破了受众对《新闻联播》主播严肃、不苟言笑的刻板印象,从而拉近了与受众间的心理距离。在视频最后,主持人以充满豪情的播报点明了新闻主题,“五常大米更香了,香的是一粒粒软糯可口的大米,也是牢牢地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的中国饭碗,更是我国阔步前行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
短视频通过主动改变贴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将观众带入真实新闻现场,以平等姿态展开对话,让观众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高效地实现了信息的传达,降低了新闻的“硬度”,提升了新闻的“温度”,完成了社会性、互动性、引导性和情感性的逻辑建构,达成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为主流媒体新闻评论类短视频的转型与创新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象舞指数观察员
武楠
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副研究员